黄帝内经
作者:(唐)王冰 注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牛爺
评论于 2024-09-12 07:0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内经中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剖析入微。从中知晓养生之重要,注重饮食起居之调摄,方能保持身心康健。
0
czhyxj06
评论于 2024-09-11 14:20
理论基础方面: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基本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是阴阳说和藏府经络说。阴阳是中医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内经》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强调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倡早期治疗,
0
zhjy_35
评论于 2024-09-10 22:24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我更加坚定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养生哲学的实践。我相信,这本书的智慧,将伴随我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
0
13818403230
评论于 2024-09-09 11:10
身心并重,情志养生
书中还十分重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血的运行,进而引发疾病。因此,《黄帝内经》提倡情志养生,即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来维护健康。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谋而合,进一步证明了身心健康的紧密联系。
0
13818403230
评论于 2024-09-09 11:09
阴阳平衡,调和为贵
《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为核心,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衡则疾病生,调和阴阳则病自愈。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疾病产生的根源,也为我们提供了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调和阴阳。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针灸、推拿、拔罐还是中药治疗,都离不开对阴阳平衡的把握和调节。
0
提示